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忽然在想,我當年經歷過的那一切真的有如此恐怖麼?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還是選用了這個標題。因為我知道,我曾經遇過的校園霸凌對現在的我來說或許已經不值得再多說什麼,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那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小孩子的「惡」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施惡者不懂得掩飾不明白界線,而受惡者又因為內心還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而遭遇到這些傷害的影響往往會更加嚴重。儘管當局不願意承認,但校園霸凌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下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而校園霸凌這個陰影從來就不是現在才出現的,早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是學校教育出現的同時,它就相伴而生了。
故事從我小學六年級開始說起。當時的中國公共教育制度並沒有完全統一起來,基本上就是兩組系統在並行。一套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地方公共教育系統,還有一套則是以當初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主導的子弟公共教育系統。對於子弟公共教育系統,當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在義務教育還無法普及的那些年,由企事業單位財政兜底和支持的子弟公共教育系統至少保證了本單位的絕大部分學齡兒童完成了義務教育,甚至這個子弟公共教育系統可以支撐本單位子弟一直念到高中甚至大學,疑惑可以選擇中專等職業教育。同時在那個地方政府相對沒錢的時代,子弟學校的教育軟硬體往往都是吊打本地區的地方公共教育系統。當然這一切伴隨著1990年代的國營企業下崗潮而逐步瓦解,直到子弟公共教育系統走向消失。而我「小學升國中」的時候,剛好正在經歷這個動盪期。
就我那個時候來說,我們子弟學校的國中、高中教育已經徹底崩潰,小學教育大概還勉強能保持本地區前列的位置。因此許多家長,其中也包括我的父母,對於我將對口升入我們子弟學校的初中部感到惶恐。因為在他們的觀點裡,進入這所國中就意味著這輩子最好的結果就是中專畢業。很顯然,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高學歷=好未來」的父母來說,他們要盡辦法拯救我們的未來。於是,同地區的完全小學就成了我們「逃難」的目的地。因為只要將學籍轉入完全小學,我們就可以去讀本地的國中,最後去考本縣的高中。我們縣的高中是全省首批重點高中之一,在那個全省本科升學率不到10%的年代,縣中的本科升學率已經達到了50%以上。在父母看來,這是他們能為我們鋪就的最好的路了。
其實突然更換學校唸書對於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換學校其實和搬家對孩子造成的困擾是差不多,他要重新去熟悉周遭的環境,重新去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重新讓自己獲得安全感……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校園霸凌這樣的事情,那麼一切就會變得更糟。我一直不願意去回憶我在完全小學和鎮中的讀書經歷,或許就是因為遇到的事情太超乎我當時所能承受的極限,於是我的大腦採取一種非常「唯心主義」的做法來自我保護。那就是,我不記得我曾經在這裡念過書,所以我就不曾在這裡念過書,因此我在這裡所經歷的一切就完全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