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 · 2023年1月20日

年味渐淡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纷纷感叹“年味渐淡”,然后慢慢扩散到整个社会,最后乃至国家与政府都在焦虑这个问题了。为了解决“年味渐淡”的问题,专家与学者站在舆论高地上批判年轻人“数典忘祖”,甚至激进点的还喊出要“抵制洋节”。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喜欢春节等传统假期的原因就在于耶诞节、情人节的西方节日的入侵。

首先,西方节日对中国人的影响力真的有那么大么?我发现中国主流舆论到现在还保持着民粹时代的一个基本操作理念,那就是如果我们不行了或我们受伤害离开,那一定是反华势力的错。于是,西方节日也成了反华势力试图“同化”我们的一大罪证。可问题是真的如此么?

情人节就不要说了,这纯粹是西方商家营销出来的促销手段之一,基本可以与“黑色星期五”或我国的“双十一”、“光棍节”列为同类。因此这类缺乏文化与宗教根基的节日就不要多谈了。遑论我国传统假日中也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只不过长期的“性禁锢”让我们渐渐忘记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原本含义罢了。

至于耶诞节、复活节等与基督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宗教假日对我国年轻人的影响力更是有限。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世俗国家,别说作为舶来品的基督教了,哪怕是本土的道教和在本土经营多年的佛教对年轻人又有多少影响力?大部分年轻人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拜拜神像没问题,但是真要寄托多少信仰就值得商榷了。甚至对那些热衷耶诞节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是“三位一体”都不清楚吧?也许他们会以为“三位一体”的简称是“三体”也不一定。

其次,我不理解“年味渐淡”的“淡”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我们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大家一起回家聚餐,互相拜年等等。当然,因为国家政策的要求,燃放烟花爆竹这个就要看各地规定了。而且过年前的“花市”、“年货市场”不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么?

所以在我看来,年长一辈对“年味渐淡”的抱怨更多在于感叹他们话语权的下降。其实我们再往前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难道当时的春节就和二、三十年前的春节是一样的么?人民欢度春节的形式事实上是不断向前迭代更新的,或许在十年的尺度上显得没有什么变化,可放到百年的尺度上呢?

老一辈总看不惯新一代,因为这意味这手中的权力开始丧失。70后曾经被批判为“堕落的一代”,因为他们当中有棉棉、卫慧等宣扬“用身体写作”的一代女作者;80后则被说成是“垮掉的一代”,因为这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长辈宠爱下的孩子肯定一事无成;再到后面的90后、00后……历史就这么可笑而可悲地循环着。

于是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本,到底什么是“春节”?

春节最早肯定是一场祭典,毕竟大部分的假日都无法逃过与某个宗教或文化有关的宿命。那么,我们在春节祭典什么?祈祷什么呢?

春节是每年的开始,而中国人对“开始”是有着莫名执念的。春节最初肯定不是为了亲人团聚而设立的,古代中国的生产力低下,绝大部分中国人肯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们出生地。而且大部分中国人的聚居地都是以血缘、姻缘等而聚集到一起。所以,既然大部分亲戚都是天天见面,有必要专门划分一个日子来特别团聚下么?因此更多的,春节还是为了祈祷来年收成……就好像我们现在在春节依然期待“财神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