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思考嗎?

這個問題如果在現實裡提出來,大概率會被人嗤之以鼻吧?畢竟如果人類沒有思考的話,那他基本上不是深度昏迷就是瀕臨死亡了。但問題是,你真的還在思考麼?

當初《流浪地球2》上映後,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就是,人工智慧最終會控制人類麼?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或許還不需要真的出現強人工智慧,簡單一個推薦演算法就已經讓人類的思考停滯了。現在絕大部分的APP不僅會對展示的內容進行演算法推薦,甚至連相關的評論都會進行演算法推薦。

內容的演算法推薦讓人極易陷入資訊繭房,而相關評論的推薦則徹底讓人受困於同溫層效應。很簡單,如果你看到的時節如同你所期待的世界那樣,那麼我想很少會有人去想一想為什麼世界會突然與我達成了同步?更多的,人們會為此感到高興,會為自己徹底與「社會的大多數」想法一致而高興。殊不知,這只是軟體演算法營造出來的錯覺而已。

作為一個集體,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律和規則其實都誕生於所謂的「共識」。而演算法的出現則讓人會誤以為自己的某個想法其實已經是社會的共識,於是他們會認為和自己觀點不符的人是「反社會」的,這讓自己有了更強的道德優越感。而人類又是一個極度容易陷於「集體無意識」的社會生物,所以由演算法營造的「共識感」或許也是這個網路社會變得越來越「戾氣」的原因吧。

知識不應該有門檻,但是獲取知識的方法應該有門檻。或許會有人說,這不是「精英教育」麼?但事實就是,人類社會目前能夠實現的依然還是精英教育。但軟體演算法推薦的內容則讓人誤以為我們已經徹底進入全民平等獲取知識的時代,殊不知這只是演算法給你看一些你想看,甚至是演算法控制者想讓你看到的內容。

而在演算法推薦的平台上,知識的分享者為了獲得更大的流量,只能讓自己分享的只是更“簡單”,也就是所謂的“極端化”。你所分享的只是有越尖銳或鮮明的標籤,那麼你被推薦的幾率和力度就會更大。久而久之,知識分享者也不得不妥協平台,所分享的知識也越來越極端。而這些知識的獲取者又沒有能力去其他管道獲取對比知識的手段或想法,長此以往,他們的觀點會越發尖銳。

有的時候,我對我國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是非常悲觀的。因為我們高中的政治課是花了整整一個學年在教導我們何謂“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核心就是辯證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事實上,只要掌握了辯證主義的基本觀點,絕大部分人在討論事情的時候都能變得理智許多……啊,對了,這個時代不歡迎理智。

這只是一些嘮叨,因為有些不大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