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法律:中國製造/最終公告

在五年一百零一集Boston Legal結束之時,我忽然想到一個有些無厘頭的問題,為什麼叫Boston Legal?怎麼不叫New York Legal或是Los Angeles Legal?為什麼選擇了波士頓作為這部律師劇的地理背景?從1775年打響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波士頓在這兩百多年間一直是美國精神的一個重要符號,它代表著《獨立宣言》中對古希臘哲學天賦人權(natural rights)的解釋——”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有從’造物主’那裡被賦予了一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自由、自主,是歷史賦予這座城市的精神。或許,本劇的締造者David E. Kelley覺得波士頓所代表的這種精神,與他的創作初衷剛好吻合,所以才有了虛構中發生在波士頓的Boston Legal和其前作The Practice。當信奉自由主義的民主黨支持者創作了一部法律劇,結果可想而知:擁有在電視這個大眾媒體中宣揚自己政治觀點的機會,DEK開始放心大膽地在虛擬的法庭上狀告他看不順眼共和黨執政的美國政府,狀告在現實中總能獲勝的菸草業巨頭石油業巨頭製藥業巨頭……等等。透過作品,觀眾看到的是作者的想法和理念。這個人可能三觀不正,可能道德覺悟不高,可能政治傾向有問題;但這是他的作品,話語權歸作者,評論權歸觀眾。

幾個月前,沒有具體劇透,ABC公佈了本劇大結局一個半小時​​特別篇的標題,其中第十二集命名為”Made In China”,我就知道要出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或者說由美國人來闡述他們所認識的中國和中國人,從來就沒什麼好事。果然不出所料,大結局一播出就在國內引起爭論。知名字幕在字幕開頭明示“強烈不建議觀看”,以我淺顯的美劇經驗,還真是頭一遭。心下只覺得好笑,倘若真的認為本劇有嚴重的政治問題,大可不必做字幕;做都做了,又何必立個牌坊?但我這樣想也很不厚道,看了人家的字幕還要對人家指手畫腳。電視劇和字幕都是傳播訊息的媒介,究竟由誰來決定觀眾能看什麼不能看什麼,在言論自由如同虛設的當今世界,不過是很難笑的笑話。

所幸,對Boston Legal大結局的種種爭論,在國內只是極小範圍的。中國網友和美國觀眾的口味雖然在某些劇上有差別,但整體來說罪案劇依然是下載點擊量和收視率的霸主。在美國沒什麼人看的Boston Legal,在中國同樣只是在小眾中流行。大結局的收視拼死拼活勉強剛過1千萬人,和友台CBS的動輒逼近2千萬人收視的熱門劇比起來,也難怪ABC再也容不下Boston Legal了。上一集中Carl曾在法庭上抱怨:The only show I’m afraid to have stars over 50 is Bo(….ston Legal). 眼下的熱門劇中,哪一部沒有俊男美女?哪一部少得了年輕漂亮的主角?哪一部和Boston Legal一樣:男一號48歲,男二號77歲,女一號62歲?這麼一算,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老人戲。然而律師就是如此現實的職業——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充足的經驗;在這個行業中想要創造奇蹟,時間的積累幾乎是唯一的認證,沒人敢指望剛從law school畢業的毛頭律師。基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的Boston Legal,雖然不乏各種美國式的幽默和喜劇元素,但它永遠無法變成可以輕鬆笑一笑或很刺激的娛樂片。政治、法律、經濟、犯罪、社會問題,從來就沒有什麼輕鬆可言。

在將近100分鐘的大結局中,總共打了三場官司。 Shirley輸了第一場,Alan贏了後兩場。無外乎都是眼下的話題,美國金融危機下的恐懼中國論,一年之內通過又被駁回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反對異性婚姻的加州8號提案,準確地說是先駁回後通過),以及近年來詬病多多的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緊扣時事,挑戰常規,尖銳辛辣,第五季憋屈了好幾集的怨氣,終於一口氣迎來這麼有分量的三場訴訟。在我心目中,從第一季第1集那個想扮演白人角色的黑人小女孩到第五季第13集想得到FDA未批准的實驗藥物的Denny,Alan用他的行為證明了他當律師最簡單也最真誠的初衷──幫助別人。面對有始有終的這101個故事,我縱然有萬分不捨,也未感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