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魔法夢…

2001年的時候,一個很要好的女生問我要不要看「一本很有趣的小說」。

她將三本「哈利波特」小說借給我。

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開始,我不得不說,一個特別的魔法世界為我打開了大門。

十年之後,我自己也在寫小說。

雖然J K Rowling女士不是第一個寫魔法題材的作者,但卻是第一個將魔法主題變得全球流行的作者。

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如果沒有JKR女士的“哈利波特”,或許“仙俠”和“奇幻”也不會變得流行起來。

可以說,雖然起點上的男作者並不寫哈利波特同人小說,但也必須感謝JKR給了他們一碗飯吃。

事實上,我並不是很喜歡「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作為“原著黨”,我無法容忍編輯為了迎合紙片人的需要,或者市場的口味對原著進行選擇性的刪減修改。

但我必須承認,如果編劇只是把小說照本宣科變成電影。

那麼這部電影必然是失敗的!編劇不只是「改編」原著,更是對原著的「二次創作」。

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受到市場和製片人的干擾,但畢竟呈現給觀眾一個魔法世界。

因為電影,很多人捧起了原著…

同樣的,因為電影,一些原著中並不怎麼樣的角色得到了不一樣的呈現。

實我一直好奇,「哈利波特」電影究竟是美國電影?還是英國電影?

當然,這部電影的投資商是華納電影,因此應該是美國電影。

但在我看來,如果沒有電影本身的英倫風情,以及那些支撐電影的英國老戲骨們,或許這部電影會淪為三流電影。

可能只拍個一、兩個就必須腰斬。但是,這部電影堅持了八部……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這個一切為了金錢的社會,一部電影堅持了八部,這後面需要多少努力,而努力的背後又有多少信念,我想我無法去體驗。

麥教授。瑪姬史密斯。兩次奧斯卡獎、五次英國學院獎、兩次金球獎、一次艾美獎…

其實在她出演「哈利波特」之前,我對她完全沒有印象。

後來在看《魔法保母》的時候,赫然發現她居然也有參與其中。於是按圖索驥地將她歷年的電影翻了出來。

直到看完《錦繡年華》(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後,我才知道這樣一位女士擁有怎樣的演技,這是一部可以媲美《死亡詩社》的作品!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瑪姬史密斯教授憤怒地施展開「烈火熊熊」咒語,並怒斥石內卜教授是「懦夫」的時候,你可能難以想像瑪姬·史密斯已經是癌症晚期患者,從《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開始,她的病情就時好時壞。甚至可以說,她隨時可能倒在拍攝的片場上……但她堅持了下來,將九十餘歲的麥教授演得生動異常。

在「最後一戰」的時候,她施展完「石墩出動」之後,調侃了一句「我一直想試試這個咒語」的時候。我感到了她內心的樂觀,以及麥教授的無奈。

或許很多人無法理解,這場戰爭對麥教授意味著什麼。霍格華茲不只是一所學校,而是麥教授願意用生命去捍衛的家。

當似乎一切都無法挽回的時候,麥教授的蒼白臉色似乎已經說明白了什麼…

再聯想到史密斯女士的病情,我甚至在想,這一瞬間的表演或許已經是她的本色演出了。

石內卜教授。拉爾夫·費因斯。

我想有很多人是因為電影版的石內卜教授才愛上了原著版的石內卜教授。

或許在整部電影中,只有石內卜教授才是唯一的英雄。

我記得有位日本禦宅族創作了一部石內卜為主角的同人短片,最後看哭了許多人。

最後是別人寫的。因為喜歡,所以拿來分享。

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喬治 和弗雷德 露出調皮又默契的笑容。同時來到這個世界,此刻卻生死相隔……從今往後,“媽媽,你永遠不會分不清我們了。”

最後一次,盧平和唐克斯夫婦嘴角揚起安詳的微笑,告訴哈利不要怕,我們永遠在,always……大戰開始前,兩人緊緊握住了雙手,直到一同倒下的那一刻,十根手指,依然緊握…

最後一次,鄧不利多的最後一份禮物,是用他的死換來的那塊復活石……輕輕地,哈利在手中緩緩地轉了三下

最後一次,石內卜,透過他那「邪惡」的眼睛,望穿雙眸,盯著這個愛極恨極的男孩…”look at me 「傾注的不只是他全生命的愛。還有他第一次脫下的,自己的偽裝。而流出的眼淚,是銀色的……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男人,留給人們最動容的一句話就是--always……

第一次…

第一次,那位平日里規章嚴明的麥格教授,揮舞起魔杖,保衛魔法的殿堂,一串串的“烈火熊熊”咒……她撕心裂肺喊著“coward——!!” 有誰層忘記,原著裡的她已經年過9旬。可知道,這位演員帶著晚期的癌症,堅持拍攝到最後一刻!臉上的蒼老慘白,已經不再是化妝…

第一次,她釋放了那個她「一輩子都想要用一次」的強大魔法。

第一次,霍格華茲築起了“靈魂堡壘”,所有師生拿起魔杖發出“統統護衛”咒,鑄就的保護罩,把霍格華茲妝點地格外絢麗

第一次,阿佈福斯拿起魔杖,釋放了這個他的先人所創,威力前所未有的”守護神咒”,千萬個攝魂怪,煙消雲散…

第一次,奈威拿起葛萊芬多之劍,目光如鐵搬堅定,一步一拐,無所畏懼地走向佛地魔。這一刻,他已經不是那個stupid的小笨男孩,而是真正葛萊芬多的傳人

第一次,馬福爾改邪歸正,他擺脫了父親的陰影。雖然他的臉,已經不想以往那樣英氣逼人,但是,不再顫抖的雙唇意味著,他知道了什麼才是正義。

第一次,在密室中,just a kiss……電影裡看過無數無數,災難中的接吻,但大部分都感覺形式化,從來都沒有這次這種震撼的感覺。是的,這個吻,哈迷已經等了整整十年。雖然,只有兩秒…

又一次…

再一次,哈利的魔杖再度與佛地魔相接,佛地魔不會明白,殺死自己的,永遠是自己的魔咒,三次放出的“阿瓦達索命咒”,無一例外地擊中自己。

又一次,鏡頭定格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只不過這次穿過那堵牆的,是Albus·Severus·Potter.他的名字裡灌注了霍格沃茲最最偉大的兩位校長,有一位在史萊特林學院。

又一次,鐵打三人組又站在了一起,只不過,19載春秋已逝……寫在他們臉上的,除了長滿的胡塞,還有那細緻入微,而又波瀾壯闊的回憶

看完首映以後好多人問我,怎麼樣?情節怎麼樣?特效有沒有加4好?有沒有變3好?

其實這些問題在你看到電影的時候,就全忘了

我要說,同樣看的是首映,同樣是我深愛的電影,那種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在心裡的位置,不再一個層次。

當「性感女神」梅根福克斯因為片酬,以及導演的矛盾,不再出演變3,變3就乾脆把「故事情節裡」的女主角換掉的時候;霍格華茲的校園裡,卻存在著一位罹患癌症的老人的身影,堅持拍攝…

當加4劇組決定「按票房決定是否拍第五、六部」的時候,福布斯年度前三的兩個人:丹尼爾、艾瑪卻在結束了自己的戲份的情況下留在片場不走,防止哪個細節要補戲

除了逝世的,出演第一、第二部的鄧不利多校長,以及幾個由於進監獄等特殊原因以外,8部電影,0換人。

於是才有了:同樣是昏暗的主題,加勒比4的3D效果跟哈7比,簡直不堪入目。我知道做橫向比較不好,其他我不敢說,但這個絕對是真的…(加4我看的是IMAX,哈7看的普通雙機3D,別懷疑)

於是才有了:變三特技沒得說,但所有人記不住變3女主角名字 ,人們卻在哈7首映的片場不肯走,給每一個字幕上的人名鼓掌。

也許有人說,「原著的東西表現的不夠透徹!」那您來拍個咱國家的經典:《西遊記》試試?

為什麼有“三部曲魔咒”,很多一集推送式電影拍完三部之後很難繼續,很容易狗尾續貂? (當然魔戒這種本來就三部的除外)而哈利波特卻能真正保持平穩,在最後一部推向最高潮?

將劇組、演員凝聚在一起的,不是票房,而是信念。

10年,不只是一部電影

10年,是我們的青春的一把尺

10年,用魔法的眼光,測量世界

就像羅琳說的,“no matter when you open the book or go to the big screen, Hogwart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welcome you back”

這一刻,不為你哭泣;這一刻,只為你,無眠

天都亮了,晚安,霍格華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