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很早以前就說過,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
所以,我們的初戀才讓那麼多人沉溺其中不願清醒。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並不是一部多麼優秀的電影,我們無法從劇情和技巧上評述這片有多麼得彩,如果僅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上來說,這是一部十分失敗的作品。除了後期剪輯中能夠看出一點兒專業人士的痕跡外,情節跳躍、攝影手法、畫面佈局、故事的張力和飽滿度、對白、色調、道具、以及一系列的細節等等,都不甚專業甚至「幼稚」——這裡面也包括了被一致叫好的電影配樂以及音效——與粗製濫造的台灣偶像劇的差別,僅僅是攝像器材貴了。
但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讓一群80後,甚至70後對自己早已經逝去的青春有了一次集體憑吊的機會。別說這樣的電影很矯情,當它成功打動你的時候,所謂的「矯情」其實也就成了「真情」了。
當然,作為引進片,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不和諧」的地方被廣電總局給刪減了。不過,基本上這些刪減並沒有改變故事劇情太多…
整部片子刪除的劇情無非三點:
第一條:男主角因為在課堂上打手槍而被老師將位置調整到女主角的前面。當然,當年我們高中的時候還沒有明目張膽地在課堂上打飛機,但是有位仁兄還是頗為囂張地在課堂上秀他勃起的老二。同樣的這位仁兄還在寢室打飛機,將自己的精液射到寢室裡的每個角落。也是因為從他同寢室開始,我習慣了常年掛著蚊帳。畢竟自己的被子或枕頭上有別人的精液,還是件滿膈應人的事情。
第二條:男主角被自己老媽抓到在打手槍。所以大陸版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就是飾演男主角媽媽的王彩樺將一大包紙巾給男主角,並叮嚀他要省著點用。很多人都沒明白這個鏡頭,不過素來不純潔的我很快就猜出了內涵……後來去翻各種劇透,才知道果然這裡丟失了一個情節。
第三條:有關同性戀的。這部分被刪減了其實還是滿容易理解的,畢竟真的操過大學室友的屁眼的人也不多吧?說到這個,我忽然想起我們大學土木學院的一個傳說,他們男生寢室一樓的花壇裡是各種野戰的好地方,用某個朋友的話形容就是,「夏天的時候,滿眼都是白花花的屁股啊!
電影中有一個對白給我蠻深刻的記憶,五個都喜歡過女主角的男孩們,在女孩的婚禮上說:「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要真心祝福他們永遠幸福快樂,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當女孩挽著丈夫的肩膀,在紅地毯上走過,笑意盈盈,甜蜜滿足時,男孩對自己說:「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
我相信這大概就是真愛吧。即便在這個物慾橫流、虛假的龔齪世界中,這樣的愛,也一定存在。
——起碼,我們願意憧憬它的存在。
我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感動者自然大有人在,而不屑者同樣也會有。
坦白講,這不是一部成熟的電影,編劇兼導演九把刀既缺乏剪輯功力,也沒有駕馭一個好故事使之成為劇本結構的能力,他更無法在一部青春電影片中承載起有關青春的價值和思考——而這其實是重要的。某種程度上說,他只有能力盡力完整地呈現那段他已經無法抓回,卻又不捨拋卻的回憶。
相比較在30歲拍出記憶碎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在31歲拍出剪刀手愛德華的提姆•伯頓,在34歲拍出殺手萊昂的呂克•貝松,在33歲拍出七宗罪的大衛•芬奇,以及同樣在29歲那年就拍出兩桿大煙槍和光榮之路的蓋里奇、庫伯力克,已經32歲的九把刀肯定是個沒有前途的導演。把「那些年」吹上天顯然也是不恰當的。
但是他的真誠,那份對於逝去青春的懷念、崇敬甚至有些惶畏的態度,足以讓每一個看到這部電影的觀眾致以敬意。
相對而言,台灣人骨子裡確實有一些更「純粹」的東西,他們的「久負盛名」的文藝腔不是楊德昌侯孝賢們關在黑屋子一邊絞盡腦汁一邊狂打手槍意淫出來的產物——他們是真的很文藝,而這種文藝的源頭,在於對美的東西的真誠的嚮往與追求。
大多數台灣人沒有內地人思維中的裝逼、蛋逼、純爺們等等概念,不會有對「小清新」天然的諷味,不會有對「小資」莫名的敵視,不會有對「文藝青年」稱謂扭扭捏捏的閃躲和自嘲,也不會有對「青春偶像劇」與生俱來的俯瞰的鄙視。
我覺得在某種維度上說,這是內地文化背景現狀的一種悲哀,我們似乎總有太多自命不凡的優越感,似乎只有最具深度的才華的高雅的專業的苛刻的文藝作品才配得上我們高貴的靈魂和內涵。
幼稚的人找不到女朋友,天真的人得不到理解,善良的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是傻逼,工作以後還套牛仔褲T恤衫的男人肯定沒本事,工作以後還穿學生裝綁馬尾辮的女紙那是在裝純,裝純的女孩肯定不純。講話太深度人家罵你裝孫子,講話沒深度人家理都不理你,講話深度剛好說明你丫沒個性,索性不講話,只能一個人慢慢變老。
看到一個30歲的大男人或40歲的老女人還在悲春傷秋、唏噓回憶、感懷青春,好像所有人都覺得他們忒沒出息——所以,純愛的簡單範疇的電影,諸如台灣的海角七號,日本的世界中心呼喚愛,韓國的假如愛有天意──這類影片,我們再也拍不出了。
這類影片其實是很好很好的,儘管它並不高級。但是人們需要他。這是所有人的青春,一去不返。
電影裡頭,女主角說,如果柯景騰跟我告白的話,我會很高興。
那麼你是否也想過這樣的問題呢:
如果青春可以再來一次的話,我會珍惜。
如果曾經的那個好女孩沒有走,好好對她。
如果兄弟再要我遞情書,揍丫一拳。
如果還是那樣的一個夜晚,我會說出「我喜歡你」四個字。
如果她哭了,吻她,如果她笑了,吻她,如果她什麼都不做,吻她。
如果你說,現在就可以告訴我答案,我一定說好,我要聽
……
如果有一樣東西外表看起來很美好,那就去好好欣賞她。
其實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劉若英。那個“為愛癡狂”,那個“一輩子孤單”的女人終於幸福了…
忽然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記得某個從小玩到大的女孩結婚了,然後我將婚訊傳給其他朋友的時候。男生都紛紛打電話對我表示安慰,女生紛紛打電話表示這個結局真的很遺憾……但問題在於,似乎從小到大,我都沒有對那個女孩表示好感吧?
如果你還在唸書,那就去談戀愛吧…
這時候的你,還有時間有權力去傷春悲秋,去轟轟烈烈,去海枯石爛…
等你工作了,你發現所謂的愛情只剩下,見面、吃飯、看電影……然後結婚。
昨天晚上睡到一半的時候,另一個女生打了個電話,說,那個在巷子口炫耀爛球技總是等著被她罵的男生結婚了……然後她說她好難過。
或者我們放不下的並非自己的愛情,而是那個維繫自己青春的紀念品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