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Joy Day 1
其實我很少關注ChinaJoy。
第一,我並不是多麼熱愛網路遊戲及網路遊戲這個產業;第二,作為國內的展會,實在是乏善可陳。
雖然不要與E3、TGS和萊比錫電玩展去媲美,但起碼也不能輸台北電玩展或香港電玩展吧?
事實上,論熱鬧程度什麼的,ChinaJoy的確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但是要說到專業程度,我想除了沉默之外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似乎ChinaJoy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據說在本屆展會上要突出展會的專業性。
例如要廠商管好自己旗下ShowGirl的衣服尺度,同時也要求各家媒體不要把重點放到妹子身上。
不過從目前各家網遊媒體的報道專題來看,大家的興趣還是在妹子上。
妹子和周邊就是ChinaJoy吸引人氣的兩大法寶。
尤其是妹子,沒有妹子的事業線就沒有ChinaJoy的熱鬧和眼球。
至於週邊什麼的,參加過展覽的人都應該知道,常常可以看到民工大媽和大叔拎著蛇皮袋一袋一袋地將各家廠商的周邊收走,從公仔、抱枕到海報、CD,連廠商發的手提紙袋都能哄搶一空。
當然,我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權力來拿走這些週邊。
問題在於,這些人是網遊廠商的潛在客戶群嗎?
也許在ChinaJoy收集週邊最全的人這輩子都沒有上網吧。
所以,我真的很懷疑所謂的專業。
當然,中國網遊收益節節攀升,這不僅是國內投資者所高興的,海外的投資商們也是覬覦許久。
一位任職於某投行的朋友就在本屆展會上帶領了一個比較龐大的海外投資者團隊來ChinaJoy上尋找合作商機。
其實中國網遊目前還是處於很低端的競爭,基本上你只要能搞定文化部和版署,再有一筆餘錢在各大媒體上砸一輪廣告的話,再爛的遊戲都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雖然網遊業界一直在高呼我們需要“網遊文化”,但實際上呢?
雖然網遊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媒體對網遊的污名化還是很嚴重的。
更重要的是,網遊的受眾大多是年輕人,這些人沒有話語權,同時他們自身的一些弱點也使得網遊的缺陷更加被放大化了。
不要說《勁舞團》造成了中國多少青少年一夜情,事實上酒吧跟網路聊天室造成的一夜情更多吧?
只是可惜青少年沒有話語權無法壓制這些報道,同時青少年的性格弱點也使得一些原本很輕微的事情變得愈加嚴重。
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網遊同質化讓整個業界在創新上已經是一潭死水。
當然,《九陰真經》還是有點點創新。我這樣寫是不是有點槍稿的嫌疑犯了?
終於國內的遊戲廠商們發現了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對PC端MMO遊戲的衝擊了!我忽然淚流滿面了…
其實早在年前,Gamasutra就有專欄作家提過這個觀點。
我也很贊同,畢竟網路遊戲還是要更多的體現它的「遊戲」屬性。
光依靠畫面和所謂的「概念化」對遊戲根本沒有任何用處,等玩家一旦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款遊戲的生命力也就到頭了。
想想《開心農場》等系列遊戲在全球的熱賣吧,這才是體現遊戲性的網路遊戲。
其實在中國網路遊戲之所以能如此大熱,更重要的是,網路遊戲幾乎是如今最便宜的娛樂方式之一。
如果能方便一點,例如能在平板電腦,或是手機上運作的話,那才是玩家們所喜愛的。
即便在《憤怒的小鳥》還沒走紅之前,手機SP們就開始了手機網路遊戲的拓荒。
雖然這些遊戲非常簡陋,但大家想想網路遊戲的前身,MUD吧…
更重要的是,手機遊戲能吸引到更廣泛的年齡族群,它除了與網路遊戲使用者重疊之外,更能吸引35歲到45歲的中青年。
我某次回家玩我父親的手機的時候,甚至在看到他在玩一種手機平台上的連網RPG遊戲。
要知道父親在電腦上可是只會玩「連連看」之類遊戲的人。
當然現在無論是基於iOS,或是基於Android系統的手機遊戲都有個很大的缺陷,他們的收費方式還是類似單機遊戲。
這其實在中國市場是必死無疑的收費方式……為什麼?想想中國的單機市場吧。
如果他們無法將收費方式轉移到遊戲內的話,我實在是不看好手機網路遊戲的營運前景。
或許,等中國人學會尊重版權的那天,還有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