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少林寺:劉德華還是很帥的!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待華語電影要一種標準,對待好萊塢電影應該有另一套標準,否則我們將對華語電影永遠絕望。
在進入電影院之前,我沒有對《新少林寺》抱持任何的期望。
正如我看《非誠勿擾Ⅱ》一樣,正因為我對《新少林寺》沒有期望,反而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很多驚喜。
電影從一開頭其實你就能猜出很多內容來。
例如:陰鬱的謝霆鋒將是本片最大的反角;囂張的劉德華必然會蒙受大難……諸如此類。
如果你非要對《新少林寺》糾結於故事情節的話,那這部電影帶給你的必然是痛苦。
故事的開頭就是軍閥混戰,我就在寫下了一句評論,中國人殺中國人永遠是不遺餘力的。
結果這句評論居然是貫穿始終,我覺得我有當一個影評人的品質了。
這部電影的評分不是很高,所以我先來說說電影中的敗筆。
敗筆一:濫用民族情節。
事實上,從《葉問》電影開始,似乎所有的功夫片導演都發現了獲取高票房的最佳方法就是煽動觀眾的民族情節。
在《新少林寺》中也不例外,導演將軍閥混戰的全部原因都歸咎於外國人,或是說「反華勢力」。
劉德華為什麼會被謝霆鋒趕下台?因為劉德華不願意與外國人合作。
而在片中,謝霆鋒在外國人的支持下大肆開挖文物,並且屠殺中國人。
在電影中,外國人唯一的一次出手是在砲轟少林寺上,其餘的時候都是中國人自己殺中國人。
於是你說這一切的錯都是外國人的話,顯然是說不通的。
而且在片中的最後,為了讓中國的觀眾大呼過癮,讓一群少林和尚操著冷兵器幹掉了擁有大砲火槍的外國人。
不管多麼不符合邏輯,但對觀眾來說,是滿意的。
敗筆二:媚俗情節嚴重。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華語電影如果失去大陸市場都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無論是香港的導演還是台灣的導演,都必須為此付出一些代價。在片中多多少少為某些人說一些話。
當然也有可能是內地的審查機構預先就在片中加入了某些「需要」的情節。
總之每次看到少林寺的和尚我都有種錯覺,他們真的不是我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指戰員?
看著他們沉著冷靜地轉移群眾,這將服裝一換就是了。
敗筆三:商業氣息太濃。
身為導演,為了拍電影而屈服與投資人的需求並不是一種過錯。
畢竟現在的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製片人說了算的。
但是,我有點不理解陳木勝導演,好歹你也是拍過《衝鋒隊怒火街頭》的導演啊,為何在這部電影中屈服瞭如此之多。
在電影中,少林寺近乎被神化。
當中有許多無謂的鏡頭,如果除去對少林寺本身的宣傳之外,我看不出這樣的鏡頭有什麼存在價值。
由此可想,釋永信這個少林寺CEO將陳木勝逼迫到何等地步。
不過既然我給了這部電影三顆星,那就證明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喜歡的。
第一,謝霆鋒的演技。
在艷照門之後,謝霆鋒的演技是越來越精湛,尤其是在出現一些反面人物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謝霆鋒適合那種陰鬱的,個性有點扭曲的反面角色。
這樣的角色總是能讓謝霆鋒如魚得水。
第二,硬漢角色的出現。
其實中國的電影很少有硬漢出現,我不知道是為什麼,華語電影有俠客,有儒士,卻獨獨沒有硬漢。
你能在華語電影的大銀幕上找到類似史特龍跟史瓦辛格這樣的角色麼?沒有!
不過《新少林寺》中的吳京等武僧形象頗有硬漢角色的感覺。
尤其是吳京在被殺的那個鏡頭,非常的讚!
第三,最後的鏡頭。
砲火轟炸下,為了救謝霆鋒的劉德華被氣流掀翻。
當劉德華從高處墜下,最後落入佛像的手掌之中的時候,那個鏡頭拍得無與倫比。
這是一個充滿了隱喻的藝術感鏡頭,劉德華在佛像手中過世的鏡頭暗喻了本片的主旨之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實片中還有個煽情的鏡頭出現在幾個小和尚乞求看守他們的軍人放下他們的方丈的時候。
曾經鐵石心腸的士兵妥協了,但是他的心軟換來的卻是丟了性命。
所以,他也許想做個好人,但是社會不許而已。
最後,成龍的出現再次證明了一個少林寺定律:少林寺的最終BOSS永遠是火頭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