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閱讀報告
年末的時候,看到很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微信讀書數據,所以我覺得我也可以總結下我在2024年的閱讀報告。雖然COVID19的疫情已經結束,但我發現我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時間開始閱讀了。而且這種閱讀不僅僅是在起點、番茄等網絡原創平台閱讀網絡小說,更多是實體閱讀。
按照中國政府所發佈的《第2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本圖書閱讀量為4.7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40本。”很顯然,我的閱讀量是遠遠超過這個平均值的。
儘管在我所閱讀的書籍裡,絕大部分是電子圖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閱讀嚴肅文學或學術類書籍的時候,我還是習慣閱讀實體書。這些實體書一部分是我從多爪魚購入的二手書,而另一部分則是我在本地圖書館借閱而來。
大概是隨著經濟下行而導致消費降級的緣故,我現在不僅不願意從網絡購物網站購買打折的書籍,反而轉向一些二手書平台購入更便宜的二手書,同時也會選擇去本地的公立圖書館或大學附屬圖書館“白嫖”。
或許是“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緣故,我發現我借來的書籍幾乎大部分都會盡快讀完,反倒是我買來的二手書很多都是稍微翻看了幾頁便丟在床頭吃灰了。
首先來說2024年我所閱讀的外國小說。
我在今年閱讀最多的小說作者是韓國女作者한강,她也是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不僅閱讀了她在中國大陸所出版的《채식주의자》、《작별하지 않는다》和《희랍어 시간》,以及那本未能在中國大陸出版的《소년이 온다》。她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光州慘案”,或者乾脆就以此為創作背景。但是與很多男性作者更多去關注慘案發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歷史影像不同,한강拋棄了所謂的“宏大敘事”而是從個人的角度去觀察。在她的文字裡,我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歷史的塵埃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
除了한강之外,我閱讀作品第二多的作者應該就是Albert Camus。我重新閱讀了他的《La Peste》和《L’Étranger》,當年閱讀《La Peste》是因為SARS,而再次閱讀則是因為COVID19;而《L’Étranger》則非常貼合我現在的生活,因為我覺得我和這個世界越來越脫節,甚至我覺得我就是“生活在別處”的那個人。
同時我也閱讀了Jean-Paul Sartre的《Mort sans sépulture》,雖然這是個劇本,但是非常值得閱讀。我今年除了這個劇本之外,還閱讀了Marguerite Duras的《Hiroshima mon amour》。儘管劇本也是文學四大體裁之一,但我真的是在今年才認認真真地閱讀劇本。
也是因為COVID19,我還閱讀了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當然,在《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裡,“霍亂”更多是對愛情的一種隱喻,即愛情會如同瘟疫般侵蝕你的肉體和靈魂,但經歷愛情的苦難則是一種尊嚴。
我今年還成係列地閱讀了很多中國作家的作品。比如我閱讀了蘇童於2020年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我讀完了《妻妾成群》、《米》、《我的帝王生涯》、《罌粟之家》、《城北地帶》、《刺青時代》、《武則天》、《菩薩蠻》和《蛇為什麼會飛》。
然後還讀了作家出版社於2018年出版的《改革開放40年文學叢書》中的“女性小說卷”、“反思文學卷”、“新現實主義小說卷”、“尋根文學卷”、“先鋒小說卷”和“科幻小說卷”。然後因為電視劇而去閱讀了梁曉聲的《人世間》,順帶還看了他的《知青》。
最後還有兩本書,分別是余華的《第七天》和慶山(安妮寶貝)的《清冽的內在》。當然,《清冽的內在》應該是散文集,不算是嚴肅文學了。
除了這些嚴肅文學,今年還看了基本與清朝歷史有關的書籍,涉及到清朝的皇帝、後宮,以及清朝的同性戀們。如果非要推薦一本非虛構敘事作品的話,我推薦李碩的《翦商》……
這大概是2024年我讀過的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書籍,希望有人也能從中挑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