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撒切爾夫人背後的瑪格麗特

如果要我來列舉我熟知的英國政治人物,除了亞瑟王和邱吉爾之外,我能列舉的都是女性了。

例如:伊莉莎白一世,維多利亞女皇,伊利莎白二世,柴契爾夫人。

身為保守黨黨員,柴契爾夫人無疑不會被社會黨或工黨這樣的左派人士所喜歡。自然作為收到共產主義教育的中國人更不會喜歡她。

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對愛爾蘭共和軍採取強硬態度,指使恐怖主義襲擊四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橫加指責;幾乎毀掉了整個英國的公共福利制度;悍然出兵馬爾維納斯群島…

這樣的人物如果在中國,幾乎可以用「惡貫滿盈」四個字來形容了。

因此在小學和中學閱讀的課本上,不只一次揶揄過她。說在她與鄧小平就香港回歸問題談判的時候,在人民大會堂摔了一跤……字裡行間都是對這樣一個女性政治家的嘲諷和厭惡。

但問題在於,如果柴契爾夫人真的那麼讓人憎惡的話,她又如何成為二戰後英國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呢?莫非英國人都是受虐狂?

原因很簡單,在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經濟走出了困境,同時英國的國際地位開始提升了。

可以這麼說,「日不落帝國」的最後榮耀就是在柴契爾夫人手上得以延續的。此後的英國首相們一個比一個軟弱,最後使得英國淪為美國的跑腿小弟。

雖然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建立美國的國父們不是英國的罪犯就是英國的叛國者,但是美國人對英國還是懷有一種說不白的感覺。

這種恩恩怨怨的感覺似乎可以用中日關係來形容。日本一邊以自己繼承了中華文化為榮,一邊又想切割自己與中國的關係,甚至毀掉中國。

美國人,或者說美國的菁英分子對英國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懷。他們瞧不起英國,但同時又以英國的血統為榮耀。

因此才有了《國王的演講》在奧斯卡的成功。

事實上,在《國王的演講》之前,還有一部名叫《女王》的電影也得到了美國影評人的肯定。

其實《鐵娘子》這個題材相對於《國王的演講》和《女王》來說,更容易出彩。但導演似乎功力不抓,於是整部片變得有些不倫不類。

雖然是柴契爾夫人的傳記片,但是整部電影和柴契爾夫人的關係似乎不大。

《鐵娘子》中的柴契爾夫人是導演心目中的柴契爾夫人,而不是那個曾經入住過唐寧街10號的柴契爾夫人。

不過,如果我們不將《鐵娘子》視為傳記片,而是看作一部虛構的劇情類電影的話,這部電影其實還是很成功的。

或許是因為導演是女人的緣故吧,整部電影都是從一些很細微的細節帶出了英國從二戰後到90年代的許多發展歷程。

導演更多的是想講述柴契爾夫人作為一個女性政治家,在政界這樣一個充斥著男性荷爾蒙的世界裡是多麼的孤獨和心酸;然後另一條故事線索便是撒切爾夫人與其丈夫的恩愛。

因此英國工人大罷工、愛爾蘭共和軍襲擊議會大廈,甚至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等等重大事件俱是一筆帶過。而中英談判幾乎沒有出現過。

導演想刻畫的僅僅是柴契爾夫人這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