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琴煮鹤 · 2010年4月20日

太阳帝国

虽然不是很喜欢朝廷系列台,但是电影频道是个例外。

因为电影频道总会给人惊喜,虽然只是偶尔。

例如,昨天的《太阳帝国》。

中国没有诺贝尔文学奖所定义的那样伟大的作品问世。

德国有了君特•格拉斯,俄国有了肖霍洛夫。

中国同样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是所有战胜国中损失最大和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

但是中国的作家们却集体对二战失声,仅有的作品也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宣传目的。

很少有作者以个人或某个族群的立场来审视这场人类的悲剧。

更多的,我们在痛斥日本的凶残和美国初期的漠不关心。

但是,我们没有反省过自己。

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呢?

近一百年,中国经历过的悲剧实在太多了。

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上海事变、中国内战、文化大革命。

但是,没有一个作家能以个人的视角,用良心和正义去看待这些事情。

或许真的是中国世俗得太久了,国人心目中已经很少有悲天悯人的情绪了。

在《灵山》中看到的是知识份子在经历浩劫之后寻找自我信仰的过程。

 

《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

主题词:战争。儿童。

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刻画战争中的孩童。

这样的作品更能给观众以冲击力。

因为孩子是最应该与战争无关的人群,而他们却被牵扯进来,人类的悲剧意味被更加浓烈地渲染出来。

《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和《太阳帝国》有非常多相似的感觉。

都是关于战争,关于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是在欧洲,在纳粹的环境下。

而《太阳帝国》则更贴近中国观众,因为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关于一个外国孩童因为侵华战争的发生而和父母分离,从而被送进日本集中营生活的故事。

当然,故事最后是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

孩子终于和父母重逢。

但是三年的生活让这个孩子改变的太多,虽然和母亲拥抱的那一刹那,他的眼睛中满是泪水,但是眼神却平静得出奇。

记得我说过,最大的伤痛是让人彻底平静的最好方法。因为你已经被伤得无法再受伤。

当他以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去重逢的时候,我没有庆幸战争让他成长,我反而叹息与战争毁掉了一个人的童年。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毁灭了,永远永远无法去弥补。

战前的吉姆是衣食无忧,希望加入日本空军为日本服务的英国小孩。

战后的吉姆是一个表情冷漠,虽然看不出他对战争的鞭挞,却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每个人总会长大,只是这样的成长方式太过严苛了。

 

记得我以前和人讨论过道德的意义。

我始终坚信,道德只是人类吃饱了撑着出来的产物。

面对生存,一切道德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太阳帝国》中,能在集中营环境下生存的只有贝西那样的流氓。

为了生存,或许我们应该原谅他所做的一切。

贝西说,人们为了马铃薯可以做任何事。

是的。没错。

 

继续想用一部伟大的电影和《太阳帝国》比较。

那就是《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

同样是关于二战的影片,同样也是关于孩童的成长。

只是《美丽人生》的小孩有了更大的幸运,他的父亲用一个伟大的谎言阻挡了战争可能带给孩子的伤害。

对,电影是喜剧。

但看到最后,你却笑不出来。

《太阳帝国》中,吉姆在集中营骑着自行车,一如他在家中那样。

仿佛依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他无法离开集中营一步。

当他放肆地笑着的时候,眼神却是空洞的。

虽然电影此时的背景音乐是欢快的“哈利路亚”,但我看不到欢乐,我只能看到无尽的悲伤。

 

吉姆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日本空军。

在集中营里,他近距离接触到了他们。

隔着铁丝网,他看着他们神风敢死队起飞却再也不会回来。

电影中还写到一个神风敢死队的小孩,因为机械故障而无法为天皇效忠而痛哭的场景。

我依然无言。

 

这就是电影。只有你去看了,你才能领略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