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琴煮鹤 · 2010年8月7日

希特勒的男孩:两个父亲与两个儿子

二战始终是西方文艺界永远不可磨灭的经典命题之一。

太多的作品在探讨那场战争究竟让人类失去了什么,而又得到了什么。

对于全体人类来说,二次世界大战永远是我们检视自己内心与人性的最好镜子。

 

17岁的Friedrich出生在德国一个工人家庭。

因为在一次拳击赛的表现,仅意外获得了德国国家政治经济学院(NEPA)也就是Napola的入学资格。

在面对全家人必须共用一盆洗澡热水的困苦后,Friedrich决定去Napola念书。

因为从Napola毕业的学生将最终成为纳粹最精英的组成。

但是Friedrich的父亲却不允许他去,他认为纳粹对年轻人的思想已经控制得太严密。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理由,1941年的德国,居然会有一个普通的工人父亲又这觉悟?

后来在母亲的来信中,告诉Friedrich,他的父亲被盖世太保给监视了。

于是我们似乎得到了暗示,Friedrich的父亲也许是一个进步人士。

 

Siegfried是Friedrich的室友,因为尿床的陋习而被他们的教官折磨着。

那种人格和尊严上的羞辱让Siegfried痛苦万分。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次投弹实习中,Siegfried奋力扑住一颗即将报站的手雷。

他死了,他成了英雄。

那些即将成为第三帝国精英的苍白脸上挂着他的血肉。

而Napola将他树立成榜样,去号召更多人为希特勒献身。

 

片中最让我心疼的演员是Albrecht。

他的父亲是纳粹党的一地方领袖,Albrecht柔弱且富有同情心,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他父亲的期待。

但是Albrecht跟Friedrich却成了好朋友。

或许在Albrecht父亲的感觉里,Friedrich才是适合当自己的儿子吧?

 

Albrecht跟Friedrich奉命去击杀一群危险的越狱囚犯。

但是最后他们看到他们击杀的不过是一群跟自己一样年轻的苏联娃娃兵。

在这场战争中,战胜方其实与战败方一样泯灭了人性。

Albrecht看着那些跟他一样年轻的面孔而感到震惊,他奋力去替其中一个苏联娃娃兵止血。

而他的父亲却当着他的面给了那个娃娃兵最后一枪。

 

片中最凄美的镜头在于冰湖训练。

厌倦了这一切的Albrecht决定在训练中自杀。

他松开拯救自己的生命绳,隔着封冻的湖面,他在跟Friedrich告别。

最后他缓缓沉入湖底,用自杀的形式获得自己的解放。

以一个残烈的方式抗议。

 

Friedrich最后也离开了这所培养“希特勒男孩”的精英学校。

他抛弃掉这所学校所给予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内裤。

在一个冰雪交加的日子里,离开学校,去寻找他的自由。

让我意外的是,站在远处默默注视他离开的却是始终看他不顺眼的高年级学长。

 

电影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父亲与儿子似乎始终就是一对仇人。

Friedrich拒绝了父亲的建议去了Napola,而Albrecht则是以死抗议他父亲。

我想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一对父子关系融洽的例子吧?

第二个问题就是,到底两个男孩之间是爱情还是友情?

我记得在看李银河的著作的时候,李先生提到在希腊城邦时代,英勇善战的斯巴达人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公开鼓励军中同性之间的爱情。

因为斯巴达人相信,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当着自己所爱之人的面露出怯弱。

而对我来说,我始终认为亲情、友情跟爱情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看你自己怎么去想了。

对于Albrecht来说,Friedrich就是他的救赎;

而同样的,Albrecht也是Friedrich自我的一次拯救。

至于他们之间是爱情,还是友情,我想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

只要这份感情是真实的,便值得所有人去尊敬。